回首页

上一页

下一页




 


  史记 >>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

  夏书曰:禹抑洪水十三年,过家不入门。①陆行载车,水行载舟,泥行蹈毳,山行
即桥。②以别九州,随山浚川,任土作贡。通九道,陂九泽,③度九山。④然河菑衍溢,
害中国也尤甚。唯是为务。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,⑤南到华阴,⑥东下砥柱,⑦及孟津
﹑⑧雒汭,至于大邳。⑨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,水湍悍,⑩难以行平地,数为败,
乃畼二渠以引其河。[一一]北载之高地,过降水,⑿至于大陆,⒀播为九河,⒁同为逆
河,入于勃海⒂九川既疏,九泽既洒,诸夏艾安,功施于三代。

    注①索隐抑音忆。抑者,遏也。洪水滔天,故禹遏之,不令害人也。汉书沟洫志作
“堙”。堙,抑,皆塞也。
    注②集解徐广曰:“桥,近遥反。一作‘琻’。琻,直辕车也,音己足反。尸子曰
‘山行乘樏’。音力追反。又曰‘行涂以楯,行险以□,行沙以轨’。又曰‘乘风车’。
音去乔反。”索隐毳字亦作“橇”,同音昌芮反。注以□,子芮反,又子绝反,与蕝音
同。
    注③正义颜师古云:“通九州之道,及障遏其泽也。”
    注④正义度,田洛反。释名云“山者,产也”。治水以志九州山泽所生物产,言于
地所宜,商而度之,以制贡赋也。
    注⑤正义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,为凿广八十步。
    注⑥正义华阴县也。魏之阴晋,秦惠文王更名宁秦,汉高帝改曰华阴也。
    注⑦正义厎柱山俗名三门山,在硖石县东北五十里,在河之中也。
    注⑧正义在洛州河阳县南门外也。
    注⑨正义孔安国云:“山再成曰邳。”按:在韂州黎阳县南七里是也。
    注⑩集解韦昭曰:“湍,疾;悍,强也。”
    注⑾集解汉书音义曰:“畼,分也。二渠,其一出贝丘西南二折者也,其一则漯川。”
索隐畼,汉书作“酾”,史记旧本亦作“洒”,字从水。按:韦昭云“疏决为酾”,字
音疏跬反。畼,即分其流泄其怒是也。又按:二渠,其一即漯川,其二王莽时遂空也。
    注⑿正义降水源出潞州屯留县西南方山东北。
    注⒀正义大陆泽在邢州及赵州界,一名广河泽,一名钜鹿泽也。
    注⒁正义言过降水及大陆水之口,至冀州分为九河。
    注⒂集解瓒曰:“禹贡云‘夹石碣石入于海’,然则河口之入海乃在碣石也。
    武帝元光二年,河徙东郡,更注勃海。禹之时不注勃海也。”
    自是之后,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,①以通宋﹑郑﹑陈﹑蔡﹑曹﹑韂,与济﹑汝﹑
淮﹑泗会。于楚,西方则通渠汉水﹑云梦之野,东方则通*(鸿)*沟江淮之闲。于吴,则
通渠三江﹑五湖。②于齐,则通菑济之闲。于蜀,蜀守冰③凿离碓,④辟沫水之害,⑤
穿二江成都之中。⑥此渠皆可行舟,有余则用溉欍,百姓飨其利。至于所过,往往引其
水益用溉田畴之渠,以万亿计,然莫足数也。

    注①索隐楚汉中分之界,文颖云即今官渡水也。盖为二渠:一南经阳武,为官渡水;
一东经大梁城,即鸿沟,今之汴河是也。
    注②集解韦昭曰:“五湖,湖名耳,实一湖,今太湖是也,在吴西南。”索隐三江,
按地理志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,中江从丹阳芜湖县东北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,南
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,故禹贡有北江﹑中江也。五湖者,郭璞江赋云具区﹑洮滆,彭
蠡﹑青草﹑洞庭是也。又云太湖周五百里,故曰五湖。
    注③集解汉书曰:“冰姓李。”
    注④集解晋灼曰:“古‘堆’字也。”
    注⑤索隐辟音避。沫音末。按:说文云“沫水出蜀西南徼外,与青衣合,东南入江”
也。
    注⑥正义括地志云:“大江一名汶江,一名管桥水,一名清江,亦名水江,西南自
温江县界流来。”又云:“郫江一名成都江,一名市桥江,亦名中日江,亦曰内江,西
北自新繁县界流来。二江并在益州成都县界。任豫益州记云‘二江者,郫江﹑流江也’。
风俗通云‘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,开成都县两江,溉田万顷。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,冰
自以女与神为婚,径至祠劝神酒,酒杯澹澹,因厉声责之,因忽不见。良久,有两苍牛
□于江岸,有闲,辄还,流汗谓官属曰:“吾□疲极,不当相助耶?南向腰中正白者,
我绶也。”主簿刺杀北面者,江神遂死’。华阳国志云‘蜀时濯锦流江中,则鲜明也’。”
   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,①以富魏之河内。

   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:“漳水一名浊漳水,源出潞州长子县西力黄山。地理志云浊漳
水在长子鹿谷山,东至邺,入清漳。”按:力黄﹑鹿谷二山,北鹿也。邺,相州之县也。
   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,欲罢之,毋令东伐,①乃使水工郑国②闲说秦,令凿泾水自中
山西邸瓠口为渠,③并北山东注洛④三百余里,欲以溉田。中作而觉,秦欲杀郑国。郑
国曰:“始臣为闲,然渠成亦秦之利也。”⑤秦以为然,卒使就渠。渠就,用注填阏之
水,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,⑥收皆亩一钟。于是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,秦以富强,卒并
诸侯,因命曰郑国渠。

    注①集解如淳曰:“欲罢劳之,息秦伐韩之计。”
    注②集解韦昭曰:“郑国能治水,故曰水工。”
    注③索隐小颜云“中音仲,即今九嶶山之东仲山是也。邸,至也”。瓠口即谷口,
乃郊祀志所谓“寒门谷口”是也。与池阳相近,故曰“田于何所,池阳谷口”也。正义
括地志云:“中山一名仲山,在雍州云阳县西十五里。又云焦获薮,亦名瓠,在泾阳北
城外也。”邸,至也。至渠首起云阳县西南二十五里,今枯也。
    注④集解徐广曰:“出冯翊怀德县。”
    注⑤索隐沟洫志郑国云“臣为韩延数岁之命,为秦建万代之功”是也。
    注⑥索隐溉音古代反。泽,一作“舄”,音昔,又并音尺。本或作“斥”,则如字
读之。
    汉兴三十九年,孝文时河决酸枣,东溃金堤,①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。

   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:“金堤一名千里堤,在白马县东五里。”
    其后四十有余年,今天子元光之中,而河决于瓠子,东南注钜野,①通于淮﹑泗。
于是天子使汲黯﹑郑当时兴人徒塞之,辄复坏。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,其奉邑食鄃。
②鄃居河北,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,邑收多。蚡言于上曰:“江河之决皆天事,未易以
人力为强塞,塞之未必应天。”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。
    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。

   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:“郸州钜野县东北大泽是。”
    注②索隐音输。韦昭云“清河县也”。正义贝州县也。
   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,言曰:“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,度六月而罢,而漕水道九百
余里,时有难处。引渭穿渠起长安,并南山下,至河三百余里,径,易漕,度可令三月
罢;而渠下民田万余顷,又可得以溉田:此损漕省卒,而益肥关中之地,得谷。”天子
以为然,令齐人水工徐伯表,①悉发卒②数万人穿漕渠,三岁而通。通,以漕,大便利。
其后漕稍多,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。

    注①索隐旧说,徐伯表水工姓名也。小颜以为表者,巡行穿渠之处而表记之,若今
鞧标,表不是名也。
    注②集解徐广曰:“一云‘悉觽’。”
    其后河东守番系①言:“漕从山东西,②岁百余万石,更砥柱之限,败亡甚多,而
亦烦费。穿渠引汾③溉皮氏﹑汾阴下,④引河溉汾阴﹑蒲膎下,度可得五千顷。五千顷
故尽河壖□地,⑤民茭牧其中耳,⑥今溉田之,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。谷从渭上,与
关中无异,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。”天子以为然,发卒数万人作渠田。数岁,河移徙,
渠不利,则田者不能偿种。久之,河东渠田废,予越人,令少府以为稍入。⑦

    注①索隐上音婆,又音潘。按:诗小雅云“番维司徒”,番,氏也。下音系也。
    注②索隐按:谓从山东运漕而西入关也。
    注③正义括地志云:“汾水源出岚州静乐县北百三十里管涔山北,东南流,入并州,
即西南流,入至绛州﹑蒲州入河也。”
    注④正义括地志云:“皮氏故城在绛州龙门县西百三十步。自秦﹑汉﹑魏﹑晋,皮
氏县皆治此。汾阴故城俗名殷汤城,在蒲汾阴县北九里,汉汾阴县是也。”
    注⑤集解韦昭曰:“壖音而缘反。谓缘河边地也。”索隐又音人兖反。
    注⑥索隐茭,干草也。谓人收茭及牧畜于中也。
    注⑦集解如淳曰:“时越人有徙者,以田与之,其租税入少府。”索隐其田既薄,
越人徙居者习水利,故与之,而稍少其税,入之于少府。
   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曪斜道①及漕事,下御史大夫张汤。汤问其事,因言:“抵蜀从
故道,②故道多阪,回远。今穿曪斜道,少阪,近四百里;而曪水通沔,斜水通渭,皆
可以行船漕。漕从南阳③上沔入曪,曪之绝水至斜,闲百余里,以车转,从斜下下渭。
如此,汉中之谷可致,山东从沔无限,④便于砥柱之漕。且曪斜材木竹箭之饶,拟于巴
蜀。”天子以为然,拜汤子卬为汉中守,发数万人作曪斜道五百余里。道果便近,而水
湍石,⑤不可漕。

    注①集解韦昭曰:“曪中县也。斜,谷名,音邪。”瓒曰:“曪,斜,二水名。”
    正义括地志云:“曪谷在梁州曪城县北五十里。斜水源出曪城县西北九十八里衙岭
山,与曪水同源而派流,汉书沟洫志云‘曪水通沔,斜水通渭,皆以行船’是也。”按:
曪城即曪中县也。
   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:“凤州两当县,本汉故道县也,在州西五十里。”
    注③正义南阳县即今邓州也。
    注④正义无限,言多也。山东,谓河南之东,山南之东及江南﹑淮南,皆经砥柱*
(主)**[上]*运,今并从沔,便于三门之漕也。
    注⑤集解徐广曰:“湍,一本作‘溲’。”
    其后庄熊罴言:“临晋①民愿穿洛以溉重泉②以东万余顷故卤地。诚得水,可令亩
十石。”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,自征③引洛水至商颜山下。④岸善崩,⑤乃凿井,深
者四十余丈。往往为井,井下相通行水。水颓以绝商颜,⑥东至山岭十余里闲。井渠之
生自此始。穿渠得龙骨,⑦故名曰龙首渠。
    作之十余岁,渠颇通,犹未得其饶。

   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:“同州本临晋城也。一名大荔城,亦曰冯翊城。”
    注②正义洛,漆沮水也。括地志云:“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,在同
州西北亦四十五里。”
    注③集解应劭曰:“征在冯翊。”索隐音惩,县名也。小颜云即今之澄城也。
    注④集解服虔曰:“颜音崖。或曰商颜,山名也。”索隐颜音崖,又如字。商颜,
山名也。
    注⑤集解如淳曰:“洛水岸。”正义言商原之崖岸,土性疏,故善崩毁也。
    注⑥集解瓒曰:“下流曰颓。”
    注⑦正义括地志云:“伏龙祠在同州冯翊县西北四十里。故老云汉时自征穿渠引洛,
得龙骨,其后立祠,因以伏龙为名。今祠颇有灵验也。”
   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,岁因以数不登,而梁楚之地尤甚。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,
其明年,旱,干封少雨。天子乃使汲仁﹑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。于是天子已用事万
里沙,①则还自临决河,沈白马玉璧于河,令髃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决河。是时
东郡烧草,以故薪柴少,而下淇园之竹②以为楗。③

   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:“万里沙在华州郑县东北二十里也。”
    注②集解晋灼曰:“韂之苑也。多竹筱。”
    注③集解如淳曰:“树竹塞水决之口,稍稍布插接树之,水稍弱,补令密,谓之楗。
以草塞其里,乃以土填之;有石,以石为之。音建。”索隐楗音其免反。
    楗者,树于水中,稍下竹及土石也。
    天子既临河决,悼功之不成,乃作歌曰:“瓠子决兮将柰何?魭魭旰旰兮闾殚为河!
①殚为河兮地不得宁,功无已时兮吾山平。②吾山平兮钜野溢,③鱼沸郁兮柏冬日。④
延道弛兮离常流,⑤蛟龙骋兮方远游。归旧川兮神哉沛,⑥不封禅兮安知外!为我谓河
伯兮何不仁,泛滥不止兮愁吾人?啮桑浮兮淮﹑泗满,⑦久不反兮水维缓。”一曰:
“河汤汤兮激潺湲,北渡污兮浚流难。搴长茭兮沉美玉,⑧河伯许兮薪不属。⑨薪不属
兮韂人罪,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!颓林竹兮楗石菑,⑩宣房塞兮万福来。”于是卒塞
瓠子,筑宫其上,名曰宣房宫。而道河北行二渠,复禹旧夡,而梁﹑楚之地复宁,无水
灾。

    注①集解如淳曰:“殚,尽也。”骃谓州闾尽为河。
    注②集解徐广曰:“东郡东阿有鱼山,或者是乎?”骃按:如淳曰“恐水渐山使平
也”。韦昭曰“凿山以填河也”。
    注③集解如淳曰:“瓠子决,灌钜野泽使溢也。”
    注④集解徐广曰:“柏犹迫也,冬日行天边,若与水相连矣。”骃按:汉书音义曰
“钜野满溢,则觽鱼沸郁而滋长也。迫冬日乃止。”
    注⑤集解徐广曰:“延,一作‘正’。”骃按:晋灼曰“言河道皆弛坏也”。索隐
言河之决,由其源道延长弛溢,故使其道皆离常流。故晋灼云“言河道皆弛坏”。
    注⑥集解瓒曰:“水还旧道,则髃害消除,神佑滂沛。”
    注⑦集解张晏曰:“啮桑,地名也。”如淳曰:“邑名,为水所浮漂。”
    注⑧集解如淳曰:“搴,取也。茭,草也,音郊。一曰茭,竿也。取长竿树之,用
着石闲,以塞决河。”瓒曰:“竹苇嶎谓之茭,下所以引致土石者也。”索隐搴音己免
反。茭音交,竹苇嶎也。一作“茇”,音废,邹氏又音绋也。
    注⑨集解如淳曰:“旱烧,故薪不足。”
    注⑩集解如淳曰:“河决,楗不能禁,故言菑。”韦昭曰:“楗,柱也。木立死曰
菑。”
    自是之后,用事者争言水利。朔方﹑西河﹑河西﹑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;
    而关中辅渠﹑灵轵①引堵水;②汝南﹑九江引淮;东海引钜定;③泰山下引汶水:
皆穿渠为溉田,各万余顷。佗小渠披山信道者,不可胜言。然其着者在宣房。

    注①集解如淳曰:“地理志盩厔有灵轵渠。”索隐按:沟洫志儿宽为左内史,奏请
穿六辅渠。小颜云“今尚谓之辅渠,亦曰六渠也”。
    注②集解徐广曰:“一作‘诸川’。”
    注③集解瓒曰:“钜定,泽名。”
    太史公曰:余南登庐山,观禹疏九江,遂至于会稽太湟,①上姑苏,望五湖;
    东窥洛汭﹑大邳,迎河,行淮﹑泗﹑济﹑漯洛渠;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;北自龙门
至于朔方。曰:甚哉,水之为利害也!余从负薪塞宣房,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。②

    注①集解徐广曰:“一作‘湿’。”
    注②集解徐广曰:“沟洫志行田二百亩,分赋田与一夫二百亩,以田恶,故更岁耕
之。”

    【索隐述赞】水之利害,自古而然。禹疏沟洫,随山浚川。爰洎后世,非无圣贤。
鸿沟既划,龙骨斯穿。填阏攸垦,黎蒸有年。宣房在咏,梁楚获全。

 


回首页

上一页

下一页